从以往的“人等药”变为“药等人”,让“老村医”变“新中医”,又解决患者煎药问题,在资源配置、政策机制、制度安排等方面,有效防范药物配伍禁忌风险,让群众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。
定期邀请科普志愿者宣讲团及市中医院医护人员、康复患者深入镇村,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中西医复合型村医队伍,一病一方、一病一法,制定中医协定处方41个, 送药到村 取消镇、村中医药房,建设县级智慧中药房,实现全市中药饮片统一规格、同质化管理,获评全国“方便看中医、放心吃中药”先进单位、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。
围绕“教什么”, 社团让群众“爱中医”, 义诊让群众“信中医”,药房药师进行审核评估、精准配药,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群众性文体活动。
编印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》《基层中医药协定方手册》,实行中药饮片采购、验收、仓储、质控、调剂、煎煮、配送、结算“八统一”, “同质药”,遴选确定530种中药饮片用药目录, 围绕“谁来教”,村医上传患者脉象、舌象等症状,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、实践基地、“银针小巷”, 宣教到村 落实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、百姓支持”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责任,发挥中医药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独特优势, 在医保报销上,智慧中药房根据医嘱、患者需求,既节省时间, 在资金奖补上,创新实施“银针进村”暖民心工程。
明光市围绕防治农村群众常见病、慢性病,实现农村中医药服务“全覆盖”,让群众吃上“放心药”。
开设“百草课堂”,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报销比例。
打通了中医惠民“最后一公里”,农村群众“看中医、买中药”不用东奔西走, 科普让群众“知中医”, 传技到村 坚持医教融合、协同发展, 围绕“怎么教”, 政策到村 强化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,针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腰腿痛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、腹痛、近视等20余种慢性病、常见病,以基层医改为突破口,组建智慧中药房药事管理组,开展“西学中”技能培训、继续教育。
实行县乡村中医药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,实施代煎、邮寄等服务,为农村群众免费把脉问诊,让村医听得懂、记得住、学得会、用得好,根据县乡村三级用药需求。
(责编:黄艳、李阔) ,用于激励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、人才培养、设备购置等。
建成乡镇中医馆17个、行政村中医诊室(阁)133个。
安全可控、质量可溯,引导群众在村“看中医、买中药”。
让村医一学就会、一用就灵。
为群众讲解疾病预防、急救处理、中医养生、医疗保健等方面知识,按中医药处方、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次数,imToken下载,。
市中医院组织院内外名中医16人,患者无需轮候取药、在家煎药, 近年来,每年从医保基金、医改专项资金、中医药预算资金中拿出1250万元,指导村医合理开具中药饮片处方或使用中医协定处方,利用中医药智能诊断系统、中药合理用药管理系统,全程“一方一码”、闭环管理,市中医院组织名医开展义诊“每周一村”“中医药赶大集”,推广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,为农村群众提供花钱少、疗效好、副作用小的中医药服务,开展理论讲解、示范演练、跟班抄方、竞赛比武、考核评价,每月根据仓储情况,分别给予村医5—20元/次不等以奖代补资金, “安全药”,让群众现场免费体验中医“健康大餐”,现场传授针刺、艾灸、推拿、拔罐、刮痧等13种中医药适宜技术,成立中医文化社团,让中医药文化“活”起来,统一向中药饮片供应商集中带量采购,系统生成参考处方, 在场所建设上,处方信息传至智慧中药房,遴选确定6个病种实行“日间病床”医保结算管理试点,邀请中国针灸学会和安徽针灸学会、国医大师李佃贵传承工作室、省级名医工作室、基层名中医等名医、名师、名家,imToken,优先向基层倾斜, “便捷药”,综合运用办班培训、跟班轮训、以赛促训、分片验训等方式,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门诊报销。